假期安全提醒(三)电信网络诈骗在身边,你我需警惕
日期:2025-02-02  发布人:党委学生工作部  浏览量:0

在当今社会,诈骗事件屡见不鲜,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全民反诈行动应运而生。这一行动旨在提高公众对诈骗手段的识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诈骗的强大合力。通过全民参与,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安全、诚信的社会环境。同学们在假期接触网络的时间增多,给了骗子可乘之机。目前,已有很多学生被骗。我们痛恨骗子的行径,也期望能铲除绑架、诈骗土壤。但目前,诈骗依然多发,我们还是要增强警惕意识。

案例一:2025年1月2日,学生小帅(化名)在手机上玩和平精英认识一网友,网友主动添加其QQ称,可以解除未成年防沉迷限制,需要小帅提供信息,在该网友诱导下,小帅用其家长身份证、电话号码、银行卡号、支付宝密码向嫌疑人转账三万余元,后家长发现被骗。

案例二:2024年12月6日,学生小美(化名)玩“元梦之星”认识一个网友,对方称进入一个网站可以免费领取游戏道具,小美信以为真,在手机上登录了对方提供的诈骗网站。随后一自称“网警”的人与小美联系,通过视频出示警官证,“网警”要对小美实施罚款处罚,网友稳定小美情绪,并告知罚款的钱可以通过做任务退回,使小美逐渐放松警惕,向对方账户转账近万元。

案例三:2024年12月25日,学生小华(化名)在闲鱼发布出售谷子(动漫、游戏的周边)信息,随后有网友私聊小华希望通过QQ联系交易。在QQ上网友诱导小华下载诈骗APP,并借口提供担保要小华先转账汇款到APP内客服提供的账号上才能完成交易,因小华急于出售谷子,于是便通过生活缴费、扫码充值等方式向诈骗分子转账四千元。

案例四:2024年12月18日,新疆乌鲁克垦区李女士报警,称其家里上初三的学生小李,因贪恋网络游戏,向游戏内进行了多笔充值,累计7000余元。

案例五:发送诈骗短信终获刑

张某,年仅15岁,曾因在网上看到一则兼职赚钱的广告而心动。广告方要求他用自己的手机发送短信,每成功发送一组(包含20条短信)可获得30元报酬。张某觉得这是个轻松赚钱的好机会,便开始向对方提供的手机号码发送诈骗短信。然而,由于他的行为导致多人上当受骗,涉案金额巨大,最终被公安机关以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的罪名刑事拘留。

案例六:拉人进群触法网

16岁的在校生梁某某在结识网友王某后,被其利用微信拉人进群赚钱。梁某某按照王某的指示,将自己的微信好友添加到王某事先建立的诈骗微信群内。这一行为导致多人被骗,梁某某因此被公安机关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事拘留。

案例七:拨打引流电话遭处罚

17岁的徐某某在放假期间上网玩游戏时,偶然结识了犯罪嫌疑人孙某某。孙某某向他介绍了一个轻松赚钱的工作机会:只需拨打受害人的电话,并在添加QQ好友后将其引流至诈骗APP上进行刷单即可。徐某某信以为真,并按照孙某某提供的话术进行了操作。最终,他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并罚款的处罚。

案例八:出租微信号惹祸端

16岁的曲某某在朋友圈看到收购微信号的信息后,出于好奇将自己的微信号以每天50元的费用租给了对方。然而,他的微信号随后被用于实施诈骗活动。曲某某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并罚款的处罚。

案例九:为诈骗提供帮助获刑

16岁的高一学生王某某在刷到一则兼职赚钱的视频后心动不已。他通过QQ联系了广告方并按照指示准备了两部手机进行通话赚钱活动。然而,他的行为涉嫌为诈骗犯罪提供帮助并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并处罚款的处罚。

 

                                                                                                    学生科

                                                                             2025年2月2日


收藏本页